http://935118860.sh0111.com/index.php?g=Webapp&m=Index&a=page&vkey=935118860

龙江史前文明

2018-11-16 10:07  来源:龙江读物

第四单元 龙江史前文明

        2008年,龙江镇在开展文物普查中,在左滩麻祖 岗发现了一处文化遗址,经初步挖掘,出土不少细石 器、夹沙绳纹陶器、蘷(kuí)纹陶器、陶制网坠等文 物标本。其中石镞(zú)、石刀(切割器)刃面锋利, 是狩猎活动的攻击武器,而陶器的各种纹饰清晰,说 明当时已有纤维编织。经专家鉴定为3500多年前(殷 商时期)新石器末期的文化遗存,与佛山河宕(dàn g) 文化遗址大概是同一时期。

        左滩麻祖岗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3500多年前 新石器末期,这里存在过一个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 的原始部落。

 

 

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在岭南的洞穴中生活,缔造历史文明(图 片来源:广东省博物馆)


一、岭南新石器时代 

       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粤北曲江马坝狮子岩 内发现了一个男性骨头化石,又于70年代在粤西封开 渔涝黄岩垌发现了人类牙齿化石,经检测距今10万年前,它们先后被命名为“马坝人”和“垌中岩人”。这 些早期人类化石的发现,说明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 祖先就在岭南的洞穴中生活,缔造历史文明。

       大概到了新石器早期,随着父系社会的形成和过 渡,人类社会有了新的发展,新的聚落群体不断出 现。当时,由于气候出现变化,一些可猎食的动物转 移,但人口仍在不断增加,群体增大,食物需求日益 增多,一些可采集的食物濒临灭绝,食物资源出现危 机。另一方面随着珠江三角洲的不断发育,出现了一 些河湾和沼泽,这些河湾沼泽衍生着大量贝类和水生 物,产生丰富的食物来源。为寻求新的生存环境,人 类就从山洞中出来,沿着珠江流域一直到近海岛屿。 他们结寮栖止,形成聚落,开始半定居或定居的生 活,使岭南人类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石锛

石刀

二、早期的龙江文明

      考古发现证明,古人选择的聚居地是以有利生存 为条件的众多环境因素所构成的。从龙江发现的左滩 麻祖岗文化遗址看来,3500年前的麻祖岗是相连大金 山余脉只有数百米高的一个小岛,先人选择背西临水 的岗边聚居,是由于大金山脉可以挡住冬天的凛冽北 风,而山岗又能遮挡夏天西照的酷热阳光,冬暖而夏 凉,况且孤岛居住不受蛇虫野兽侵袭,较为安全。当 时,龙江的锦屏山、天湖山、大金山、狮山的山边还 是沼泽湿地,这里鱼类丰富,古木参天,竹林蕤(r uí) 茂,山岩下清泉汩汩,山上和沼泽中还有老虎、野 豹、野牛、野猪、水鹿、猕猴、野猫、野兔、野狸、 竹鼠等动物。人们以竹木为筏,平时上山狩猎,下海 捕鱼,沼泽采集,低地煮蚬,过着以采集、渔猎经济为 主的生活。

 

 

    石 器 

       在麻祖岗出土的细石器中,有石镞、石锛、石刀(磨刃器)、砺石器等。石镞是一种对猎物的攻击性 武器,与木条组合使用。石锛较细,除了可作为开 蚝、开蛤的器具以外,也可能是一种饰物。磨刃器的 功能是切割,它在采集时代采割植物时起到重要的作用,后来发展为刀和镰。

        从石器的器型分析,它与“西樵山文化”有着密 切渊源。

        从1958年开始,特别是1976年以来,考古学家在 南海西樵山东麓发现了多处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 制造工场遗址,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注意。西樵 山石器是以霏细岩为主要石料的细石器,这种硅质灰 岩质坚而性脆,可以从石核边缘打击剥片制作成石 器,其中包括有斧、锛、铲、镞、矛等多种类型。西樵 山石器的发现,被学者、专家们定名为“西樵山文 化”。这种文化分布范围广,经历时间长,内涵丰 富。麻祖岗距西樵山只数里之路,沿水道方便通达, 应属“西樵山文化”分布范畴。这就可以说明,麻祖祖岗与西樵山文化应有着密切的关联,属于相同的文 化类型,其石器应取材于西樵山。

 

    陶 器

      从岭南的考古出土(英德牛栏洞,怀集大砂岩, 青塘仙佛岩等地)看来,距今一万年左右已出现了夹 砂陶器,学术上称为“有陶期”。陶器的出现标志着 人类的一大进步,也成为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的标志之一。夹砂陶的出现与使用延续了数千年时 间,直至3000年前岭南有了青铜器的出现,一些地方 至今仍用。夹砂陶是以石英砂粒与黏土和拌后抹制成 坯再焙烧而成的陶器,一般分为炊煮的釜器与盛物的 容器及饮食器三大类。其厚薄及砂粒的大小往往视其 器皿的大小而定,夹砂目的是使陶器在炊煮加热后不 轻易爆裂。

        麻祖岗出土的陶器( 残片) 丰富, 计有 200多 件,且厚薄不等,其中有黑色、灰褐色和红褐色,这 说明当时麻祖岗人使用的器皿有多种类型。其形象有 侈口、直口、弧口多种。从器形、纹色看来与封开勒 竹、佛山河宕、南海灶岗出土的陶器大致相同,是同 一文化类型。这也说明了南方地区的陶器可能是同源 的,是通过技术传播而为各地接受后所生产的。

        在麻祖岗出土的陶片中,其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夔 纹陶片,它与夹砂陶器是两种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 这是社会不断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后,在一 种新审美意识驱动下,人们对原有陶器装饰产生了新 的要求,于是创造了夔纹、云雷纹、方格纹、布纹等 系列艺术纹饰。这些原始艺术的出现,是岭南越人仿 照中原青铜器上的夔龙纹而创造的一种陶器纹样。由 此可见,夔纹陶器的出现,意味着岭南社会开始进入 青铜器的历史时期。

从考古现场发现的陶制品碎片(康荣灿摄)

  

      防 寒 

       早在旧石器的穴居时期,先人已懂得用兽皮缝制 衣服,他们把猎杀的动物脱皮,用来蔽体取暖。以 后,先人逐渐学会用植物的皮、根,经过水泡,去其 胶质,分离出纤维,捻线织布,制成衣服。20世纪 70年代末,佛山河宕文化遗址就曾经出土过一些扁圆 的陶制纺轮。纺轮是纺织捻线的工具,可见在当年古 聚落之中纺纱捻线已相当普遍。 据此,我们推断,3500年前的麻祖岗人,他们基本上能穿上用植物纤维 粗制成的衣服。

 

 

        当时的食物并不匮乏,由于沼泽密布,不论是在咸水、淡水中都衍生 着丰富的水生物(图片来源:广东省博物馆)


    食 物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在麻祖岗的出 土中发现过一些动物骨骼,对于骨骼的来源,除猎杀 动物外,不排除当时已有家畜饲养。当时家畜的饲养 已经相当普遍,在珠江三角洲同一时期文化遗址中, 包括佛山河宕、高要茅岗、东莞龙江村等地都有过 猪、狗骨骼的发现。其实,当时麻祖岗人的肉食并不 匮乏,由于这里沼泽密布,不论是在咸水、淡水中都 衍生着丰富的水生物,他们还有可能把捕获的鱼类加 工(腌制、腊制)后作为产品与其他聚落交换,去换取 其他生活用品。

        另一方面,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珠江流 域不少地方已出现稻谷种植,到3000多年后的新石器 末期,粮食生产有了更大发展,农业生产也开始出现 社会分工,就是说麻祖岗人可以定期以渔猎产品去与 生产粮食的聚落去换取粮食。况且,在当时的沼泽塘 氹中,有野生的菱、藕、芋、笋等可采集的根茎植 物,山丘上还有橘、桃等果类可供食用,丰富了他们 的食物来源。

 

     居 住

       晋张华的《博物志》说:“南越巢居,北朔穴 居。”《南越志》也说:“南越栅居。”不过,从穴 居到栅居也是人类的进步。

       巢居、栅居,是指古代“干栏式”的房屋,而干 栏式房屋是新石器时代珠江流域,特别是沿海岛屿先 民的一种家居建筑形式。

从近年广东各地墓葬出土的许多干栏式陶制房屋 模型看来,干栏式房屋分上下两层,人居于上,下层 用作饲养家畜,这种建筑主要是适应珠江三角洲炎热 多雨的气候,它可防风防湿,也可防兽侵袭。

       干栏屋是以木桩通过榫卯结合后,再在木 桩上铺设木块作地面,又再在架梁上排放木条作横 梁,接着铺上厚厚的茅草,再用竹笏缚扎,而麻 祖岗人正好具备上述的各种物质条件。可以推测,在 3500年前的麻祖岗临水之滨,参差错落地峙立着一栋栋干栏房屋,人们以筏为船,上山打猎,下水捕鱼, 在沼泽中采集食物,他们辛勤劳作,安土乐天,繁衍生息。


210人阅读

发表取消

VR全景
VR全景服务商
热门关键词